娱乐

详解豆瓣、IMDB、猫淘、烂番茄、时光网各大平台电影评分的差异

字号+ 作者:lobtom 来源:未知 2020-12-21 16:20 我要评论( )

虽然看电影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但毕竟每年上映几百部院线片,同时我们还会经常利用网络看一些非引进的电影,面对如此众多的选择,为了避免踩雷,电影评分于是成了很多人经常会参考

  虽然看电影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但毕竟每年上映几百部院线片,同时我们还会经常利用网络看一些非引进的电影,面对如此众多的选择,为了避免踩雷,电影评分于是成了很多人经常会参考的一项指标,也成为记录者向亲朋好友展示自己对作品的好恶感受的一个感情抒发纽带。

  着重强调一下,因为“汝之蜜糖彼之砒霜”的原理,评分更多反映的是大众审美,并非绝对的评判标准,不应该奉为最终裁决,主要功能是用来参考,规避烂片的同时,发现好片,尤其是在规避烂片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带有电影评分的平台非常多,本文主要选取5个(猫淘雷同视作同一个)相对具有代表性的电影评分平台进行讨论,即豆瓣评分、IMDB评分、猫眼、淘票票评分、烂番茄新鲜度、时光网评分,当然其实还有什么“爆米花指数”“优酷、爱奇艺、腾讯、B站等影视网站评分”等等,这些因为相对在大陆不是很主流,所以就先放一边,不作为主要观察对象。

  不同平台的评分针对同一部电影甚至会大相径庭,那么究竟哪个平台的评分更有参考价值呢?下面我们挨个详细来说说,同时也会将不同平台的评分对比起来看,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等你看完全文后,相信会对电影评分建立起一个非常清晰且系统性的认识。

  缺点:华语电影以及其他非英语电影评分人数太少,网站及APP使用体验一般,一些数据需要开通会员才能查看。

  平台简介: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亚马逊公司旗下网站,截止2018年6月,已收录473万多部作品以及870多万名人物资料,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影数据库。

  平台简介:中国最大的两个在线购票平台,也会投资部分电影成为出品方或者发行方,一定程度上会受资本的影响,单纯从评分来说影响会比较大。

  缺点:一篇影评是好评还是差评主要由网站编辑认定,同时部分电影评价数量很少,存在较大的局限,与大众的审美可能存在一些隔离。

  平台简介:网站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三位在校学生创建,网站的名称是因轻歌舞剧(vaudeville)时期观众在演出不佳时会往舞台上扔掷番茄和其他蔬果而来。好的评价用新鲜的红番茄表示,坏的评价用腐烂的绿番茄表示。网站会追踪所有的评论内容,以及正面评价的比例。若正面的评论超过60%以上,该部作品将会被认为是“新鲜 ”(fresh)。相反的,若一部作品的正面评价低于60%,则该作品会被标示为“腐烂”(rotten)

  缺点:越来越边缘化,很多新生代影迷甚至已经不知道这个网站了。当下用户数量极低,导致条目的评价数量极少。

  平台简介:2005年创立的电影媒体门户网站,注重电影类衍生品的开发,拥有自己的影迷社区。

  至于其他平台虽然多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缺点就非常凸出了,比如像优酷爱奇艺等影视类网站因为受制于版权的原因评分非常不齐全,而且分数很容易被后台操纵,并不能特别真实反映用户的评价。另外还有一些自媒体小平台,就是用户数太少,所以即便规则很好,也不受资本影响,但是由于使用率太低以至于参考性也不是很大。

  由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任何一个平台的评分都有它可参考的价值,又有它的局限性。当然也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比个高低的,我在上面的排序也代表了我的一个态度。

  任何平台的电影评分最重要的属性就是——自洽。什么意思呢?即在该平台上被普遍认定的所谓好电影的评分一定得比公认烂片的评分要高,这就是自洽。那么你肯定会说好电影和烂片的标准是什么,毕竟大家的观点都不一样,审美是非常私人化的。

  没错,但是总有公认的好片和公认的烂片,在任何一个不反向操作的平台上,《2001太空漫游》评分都应该比《上海堡垒》要高,这就是最起码的自洽逻辑,然而这还不够,因为有时候电影与电影之间不会有那么明显的差距,所以平台依然要通过评分将这些电影分出一些档次来,同时这种高低符合大多数人的整体感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恰性,也是判断一个平台的电影评分参考价值大小的主要因素。

  毕竟特别好的电影和特别差的电影数量有限,用户也很容易判断,关键是多如牛毛的那些中间作品,如何通过评分给到用户更加有价值的参考,这就非常关键了。

  不过这里还是要再次强调,也就是那16字箴言——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多岐为贵,不取苟同。评分终究只是用来参考的,不必奉为最终裁决,就像你喜欢吃浓油赤酱的糖醋排骨,哪怕在很多吃辣人士眼里这简直无法接受,你爱吃就多吃点儿,不用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的。但当你弄不清这部电影到底什么水平时,还是可以看一下评分来大致做个参考和判断的。

  下面就具体通过一些表格统计来实际分析对比一些不同平台的电影评分之间的差异,充分感受一下,有些对比下来确实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以下也只代表我个人的观察,所以仅供参考。

  豆瓣是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电影数据库,而IMDB是整个互联网最大的电影数据库。众所周知,由于我们中文互联网自成一派,O(∩_∩)O哈哈~所以我们也有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主要优势。

  豆瓣和IMDB的共同点是专业性强,用户数多,专注于电影数据的搜集,会适当接一些电影推广,但是不会直接投资电影,受资本的影响较小。评分算法中会考虑到刷分的影响,通过技术手段剔除掉非正常评分。当然水军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但据豆瓣官方披露,因为有超过十几年的反水军系统架设和斗争经验,所以在这两个平台想刷分会比较难,毕竟养号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我个人是相对倾向于豆瓣的,主要是基于自身十年来的使用体验,也许有些人“逼格”比较高,自诩从不看华语电影,但我还是会经常看国产片的,那么豆瓣评分的优势就会很明显。因为IMDB主要用户为境外用户,而华语电影相对于英语电影等在国外的传播劣势还是很大的,所以国产片在IMDB上的评价人数非常少,而且评分普遍严重偏低。

  从上表可以非常清晰得看出热门国产电影的IMDB的评价人数要比豆瓣的评价人数少两个数量级,于是评分层面也要整体低了1分左右。当然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国内影迷普遍使用豆瓣而不是IMDB,同时国产电影的海外市场占比较小。但是客观上也就使得IMDB在国产电影的评分参考性上就明显不如豆瓣。

  但是IMDB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的,首先就是条目齐全,不会因为政治因素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条目莫名其妙的消失,也不会限制你打分。比如《出租车司机》这个片名在豆瓣只能搜到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而由宋康昊主演的电影就不见了,是的,本来有的,不知道哪天突然就不见了。另外建国三部曲在豆瓣虽然有条目但是是不能标记打分的,有时候真的让人也比较郁闷,截图举例:

  最近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V字仇杀队》被404以及《最美逆行者》开分后评分被消失:

  IMDB另外一个比较大的优势是资料足够齐全,可以查到这部电影非常多的细节和幕后相关的内容,有时候对于一个影迷来说,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也是进行对比统计时很依赖的数据,以诺兰的《盗梦空间》在IMDB的截图为例:

  接下来就具体对比一下两者的评分吧,虽然专业性都较强,但是依然有一些肉眼可见的明显差别:

  最高5星代表10分,最低1星代表2分,所以理论上一部电影最高10分,最低2分,用户的评价梯度为2分一个档次。

  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豆瓣在打星的时候其实把不同的星数定义成了力荐、推荐、还行、较差、很差这样的评语,也说明了打分对于个人而言很多时候代表着推荐程度。因为电影质量的好坏和个人是否喜欢其实是两码事情。

  最高10星代表10分,最低1星代表1分,所以理论上一部电影最高10分,最低1分,用户的评价梯度为1分一个档次。

  所以这会造成IMDB的电影的实际最低分会比豆瓣更低,而豆瓣的实际最高分会比IMDB更高,具体下面截图说明:

  再来对比一下两者TOP10电影的评分吧,也就是那些公认的好电影在豆瓣和IMDB上分别是什么样的评分,这里也能体现出评分人数对排名的影响。(再次强调本文所有数据都是2020年9月29日采集的,读者阅读时数据可能已经产生微小变化,但不影响文章的分析和判断)

  首先看豆瓣TOP10的电影评分,同时附上这10部作品在IMDB的评分作为对比。

  3、注意红色标记的条目,《美丽人生》虽然评分比《泰坦尼克号》高0.1分,但是排名却靠后1名,是因为评价人数只有大船的2/3,所以豆瓣经过一定的算法综合排名时《泰坦尼克号》会放在前面,这也是豆瓣算法的一个优点,除了看评分,也会看评价人数,这一点其他平台就很少考虑到。注意看《辛德勒名单》《忠犬八公的故事》也是如此。

  4、区分度大,即便是前10的作品,依然会有0.4分的极差,和烂片更能拉开明显差距。

  2、IMDB前10作品的平均分为8.97分,明显低于豆瓣,因为打分梯度更多,所以在豆瓣上打5星的用户,在IMDB上可能就会给9分而不是满分,豆瓣不少用户会在3星还是4星,以及4星还是5星之间纠结许久才能做出决定;

  3、注意红色标记的条目,《蝙蝠侠:黑暗骑士》的评分与《教父2》相同(小数点后的分数可能会有差异,因为四舍五入了看不到),但是评分人数是后者的2倍,但是排名却靠后,说明IMDB虽然会考虑评分人数,不会把评分人数很低但是评分很高的作品列进榜单,但是榜单内的作品基本只看评分,评分人数的权重不是很高。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豆瓣的【友邻评分】(如下图所示),这为不少豆瓣用户给予了一个可供自己调整的评分参考依据,当你透过长期观察选择一些与自己品味比较靠近的友邻进行关注,就能获得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友邻评分作为评价体系。

  当你发现某人的评分始终与你格格不入,那么就可以取消关注,而当你发现另外一个用户的评价经常与你不谋而合,就可以加入关注,经过长期调教后你就拥有了一个非常靠近自己审美方向的评分了。

  例如某位豆瓣用户打开电影《一步之遥》的条目时会发现豆瓣评分是6.5分,属于中不溜秋的一个档次,也就是还行的样子,但是同时会看到友邻评分只有5.6分,就显得比较劝退了,也许这位用户就会放弃这部电影的观看。

  再看反向的一个例子,这是另外一个用户的电影《大都会》的评价页面,豆瓣评分只有区区5.3分,完全是进入了传统意义上的烂片范畴,但是好友评分则是高达8.0分,说明自己比较关注的友邻是认可这部电影的,但要注意好友评分只有6条,因此好友评分的局限性就是数量比较少。有些电影可能自己关注的友邻很少有人看甚至完全没人看过。然后我们发现这个豆瓣用户最终的评价也是4星,同他的友邻评分是一致的。因此豆瓣的这个特殊的功能使得豆瓣让用户拥有了一个非常私人化的评价体系,且是可以手动调整的,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平台评分与用户口味不符的遗憾。

  5、豆瓣除了服务器容易崩溃实在让人有些捉急外,其他使用体验还是不错的,但是条目资料不够齐全,这点确实不如IMDB;

  6、豆瓣除了有平台评分可以参考外,还非常独到地提供了友邻评分,这是所有打分平台中绝无仅有的独特优势;

  7、豆瓣的评价数量整体高于IMDB,也就是基础数据庞大,水军刷分也就更加困难,而IMDB除了印度作品以外整体数量级别是不如华语市场的。(注:经常使用IMDB的朋友可能知道印度地区的用户特别喜欢给印度电影刷分,影响评分和榜单的公正性,因为印度人口体量大,所以对IMDB的冲击还是很明显的,以至于IMDB为了规避这个影响,不得不单独开放了一个印度电影榜,这也是IMDB唯一一个国别榜单。)

  这些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线购买电影票成了一种新的习惯,现在几乎很少有人在电影院柜台买票了。于是就诞生了很多线上购票平台,其中以美团旗下的猫眼和阿里旗下的淘票票最为耀眼。

  以2020年09月28日为例,按照猫眼专业版app统计,当日总出票为129.3万张,其中猫眼出票50.7万张,占比极高。当然作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淘票票可能对这个数据持保留态度,O(∩_∩)O哈哈~

  其实由于是购票平台,所以各类数据与票房的相关性更高,两者也确实主打的是票房统计这块的内容,包括排片率、平均票价等与电影销售相关的数据。不过本文主要围绕评分来讨论,所以票房这个话题暂时不多赘述,未来会专门撰文介绍。

  这里必须指出,猫眼淘票票的评分的确更多的是进电影院看过这部电影的用户,但是和豆瓣一样,即便没看过这部电影,一样是可以标记打分的。所以不能因为猫淘卖票的原因认为猫淘的评分更加真实反映用户的评价,真相往往不一定如此。

  3、评分一样都很高,很难有什么区分度,一样对评分人数没有做明显的权重处理。

  所以两者的评分类榜单可参考性就很低,但是为了追求大众热度而观影单独参考票房的话,那关联度就比较高了。猫眼评分受票房影响巨大,淘票票评分则缺乏较强的逻辑,算法写得都不好,程序员要扣鸡腿!然后两者的评分区分度都很低,对选择电影起不到什么指导作用。

  所以猫淘的评分类榜单真的没啥可看,其实类似于票房榜。但是最准确的票房数据还是在电影局旗下的专资办,两者的实时数据其实是估算的,后期还是得以专资办数据为准。

  其实电影好不好看,质量是否过硬,虽然和票房有一定关系,但这个关系并不绝对,所以豆瓣评分更能体现出影片的质量,而猫淘评分则反映的是该片在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两者的意义差异可见一斑。

  评分一方面是帮助用户、观众还有影迷朋友筛选出好电影,不过由于大家对好的标准其实是千差万别的,在这方面大家的审美差异也许是巨大的,但是评分另一方面是帮助大家避开那些天坑一般的大烂片,显然豆瓣会很彻底地起到这个作用,看到那些不足5分的电影,除了出于猎奇的心态可能看一下,正常情况下,沙雕才看啊!干点什么不好,非要看烂片自虐?

  而猫淘评分在这方面能起到的作用就不明显了,一来8分以上的电影很多,二来烂片的评分又不是特别低,上表都是超级无敌大烂片了,依然有不少作品可以拿到6分以上的分数。对用户观片决策并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下面就一些院线日那天的排片)的评分来对比一下,看看如何通过这些电影评分来指导我们怎么选择电影,当然选择看什么电影受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自己的口味,伴侣的口味,看电影的时间,电影院的排片等等,这里主要以评分来作为参考依据进行分析:

  1、豆瓣更加看重电影自身的艺术性,因此提名金棕榈奖跻身豆瓣TOP250榜单的《菊次郎的夏天》是当下(2020年9月29日)院线、猫淘评分更加反映受市场的欢迎程度,所以高票房的电影评分都相对高一些,尤其是《八佰》对比明显,由于票房高,受欢迎,所以拿到了9分以上的高分,而在豆瓣用户眼里,这部作品也有不少缺点,所以评分是7.7分,在豆瓣这个平台上,这个评分不能说多低,但是也说明确实有不足的地方,还是有改进提供的空间。

  3、所以作为观众当选择一部院线片进行观看时,如果更加注重艺术性和电影本身的质量则可参考豆瓣,而如果只是想跟风随大流,看一些大家都关注的作品时,则可参考猫淘评分,或者直接看票房。

  4、猫淘评分更多的意义在于院线电影上映的当下,很少有人会查看非院线电影的猫淘评分,这些评分在电影下映后也几乎不会有什么变化,而豆瓣不一样,豆瓣的评分对于这部电影始终会起到一个评价性的作用,即便不在电影院上映,评分也会随着大众口味的变化而产生明显的变化。

  网站的名称是因轻歌舞剧(vaudeville)时期观众在演出不佳时会往舞台上扔掷番茄和其他蔬果而来。好的评价用新鲜的红番茄表示,坏的评价用腐烂的绿番茄表示 。

  烂番茄对一部影片的评价是基于所有网站认证影评人的评价得出,网站会根据影评人的评价认定是好(新鲜番茄)还是不好(烂番茄),工作人员使用整体表现资料(aggregate data)来决定评论是正面(“新鲜”(fresh),以一个鲜红的番茄作为标记)或负面(“腐烂”(rotten),以一个绿色被砸烂的番茄作为标记)。

  网站会追踪所有的评论内容,以及正面评价的比例。若正面的评论超过60%以上,该部作品将会被认为是“新鲜 ”(fresh)。相反,若一部作品的正面评价低于60%,则该作品会被标示为“腐烂”(rotten)。

  希区柯克的这部杰作在烂番茄官网上拿到了99%番茄新鲜度和95%的爆米花指数。注意两个数据下方还显示了评价数量。《后窗》的烂番茄新鲜度是综合了70条专业影评人或者媒体的评价,爆米花指数则综合了150686条普通观众的评价。

  计入烂番茄新鲜度的评价主要由网站认证的影评人提供,提供的评价是好番茄(好评),还是烂番茄(差评)则由网站来判断,但是有时候一篇评价是褒贬参半的,网站编辑如何归类会直接影响到新鲜度的结果,另外由于数量比较少,影响幅度还很大。

  另外烂番茄新鲜度的评分经常和大众审美产生分歧,同样以去年的一部电影《狮子王》举例:

  而这部新拍的《狮子王》的豆瓣评分是7.4分,也是尚可。因此烂番茄新鲜度反映的主要是专业影评人的口味,经常会和普通观众的口味有比较大的差异,是烂番茄平台较大的特点。

  烂番茄相对中国用户还有个比较大的局限就是很多华语电影在这个平台是没有评分可以参考的,评价数量一样比较少。

  唉,一声叹息。时光网都快变成一个历史名词了,要知道对于很多老影迷来说,当年在时光网打分写影评也是一种非常主流的生活方式。然而如今在新生代影迷群中,这个名词相当陌生,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平台的存在:

  时光网的定位主要是一家电影类门户网站,除了有电影评分外,还有大量的电影资讯、电影人访谈、电影周边等衍生品的开发以及电影票的售卖。不像豆瓣更加注重UGC,也就是主要靠用户自己生产内容。

  不过本文的主题是电影评分,所以时光网的评分特点是什么呢?分别挑几部电影举一下例子,首先是豆瓣和IMDB评分最高的《肖申克的救赎》在时光网的评分页面如下:

  再看刚刚荣登2020年全球票房冠军的热门电影《八佰》在时光网的评分和豆瓣的评分页面:

  所以时光网最大的缺点就是已经完全边缘化了,首页的头条新闻下方的用户评论寥寥无几,甚至完全没有。

  关于刷分这个话题这里也稍微进行简单的讨论,首先这些平台都难免会受水军的影响,而水军一般不会是民间自发,如果是自发也就不算是水军了对吧,当然也有“自来水”一说,只是这是一种比喻,表达的是对电影的喜爱。而真正的水军主要是受资本方的控制,并不反映个体真正的口味,因此三个平台中豆瓣是受刷分影响最小的,而猫淘就相对大很多。

  首先说一下豆瓣,一方面豆瓣的用户数是巨大的,每一部热门电影的评价人数都是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为计的,少量的账号显然是刷不动的。那如果大量的账号去刷呢?在2015年,豆瓣的CEO阿北写过一篇文章《豆瓣评分八问》,里面详细讲了很多关于豆瓣评分的一些细节和逻辑判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复制链接去阅读一下:

  阿北也在文中提到网络上也存在一种既然刷不动评分就污名化评分的一种舆论现象:

  “刷分基本无效之后,干扰豆瓣评分的努力在向“社会工程”进化:针对具体一部片子制造“豆瓣评分有问题”的舆论,想办法打击豆瓣评分整体的公信力,或者直接对豆瓣的工作人员施加心理压力。行业变化很快,不知道将来会变成怎样,但豆瓣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可以是不变的。”

  不过我这里要讲的是基于豆瓣电影评分规则进行相关理论的衍生化讨论,大概意思如下:

  每个用户的具体评价相当于是整个系统的输入,而豆瓣最后得出的评分相当于是整个系统的输出,那么所有的评价在系统内如何被采纳如何被平均以及何时公布结果用户是不知道的,我们每个人只能看见一部分人的输入和最终的输出,中间的过程是不可见的。

  有些人会说,你看,不透明!有作弊的空间!不是的,恰恰就是为了防止作弊,所以会公布一个大致的规则,但是不会把所有的细则透露给你。因为一旦告诉你了,就很容易被水军针对性利用,绕开平台的防水军机制,轻易地操纵评分。

  所以很多水军自以为找到了刷分的方式,其实由于水军的行为特征还是相对比较明显的,当系统透过一定的算法捕捉到以后就可以直接不予采纳这些账号的评价,就能规避水军的影响。

  但是豆瓣不能直接告诉你我知道你水军呀,否则你知道自己的方式无效以后就会调整采取新的措施,这样豆瓣岂不是置自己于不利的环境中了吗?

  因此黑箱的存在使得水军很难真正攻破豆瓣的堡垒,豆瓣也会不断利用算法和日常的观察来完善对于水军的规避和控制。

  当然,完全排除影响是不可能的,也不现实,关键在于是否能大多数情况下免疫。

  而猫眼、淘票票在这方面做得如何呢?按照我的实际经历来判断,显然是不如豆瓣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商务、资本层面。猫眼、淘票票本身作为售票平台,同时又会经常成为某些电影的出品方和发行方,因此本身与片商、发行商、电影票房、电影销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最近上映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的出品方就是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而淘票票就是阿里系公司。

  当一部电影的评分直接影响到你公司的收益时,同时这个评分又是直接受这家公司控制的时候,你认为这个评分会完全独立且不受影响吗?你认为资本会放过控制评分的机会吗?显然不会。

  1、众所周知,豆瓣太穷了,别说投资电影了,服务器天天崩溃,大家都恨不得给豆瓣众筹买服务器了。而且豆瓣很早就基本放弃了卖电影票的业务,所以某部电影卖得好不好和豆瓣没什么关系。

  2、猫眼、淘票票由于是主要的发行商,同时现在经常成为出品方,所以电影卖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两者公司的收益,因此本身就会经常组织线下活动,鼓励用户对电影进行好评,甚至是强制好评。

  3、我们以邓超主演的两部电影《烈日灼心》和《银河补习班》为例截图进行对比分析:

  《烈日灼心》猫眼评分8.9,《银河补习班》猫眼评分9.4,这就有点问题了。

  根据上面4张截图可以明显看出豆瓣和猫眼平台的差异性。豆瓣认为《烈日灼心》是不可多得的佳片,众所周知,在豆瓣获得接近9分的评价,尤其是国产电影是很艰难的。而猫眼则给了《银河补习班》更好的评分。

  那么两部电影究竟谁更好呢?其实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如何,都应该是《烈日灼心》更胜一筹。要知道《烈日灼心》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还拿到了金鸡奖的最佳男演员,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编剧,可谓大丰收。而《银河补习班》显然是不可能拿到这么多奖的,甚至都不可能拿奖。

  何以造成这样的差别呢?我们再看一张截图也许就了然了,这是《银河补习班》出品方公司:

  上图我们看见了什么?【天津猫眼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以猫眼是《银河补习班》的出品方,这部电影的票房成绩将会直接影响到猫眼最终的资金收益,那么上面和豆瓣相反的评分结果就很明了了。

  当然我没有直接证据说明猫眼后台操纵了评分,但是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猫淘的评分更多体现和票房的相关性,而不是电影质量本身。

  看完上面所有的内容后,应该对电影评分建立了比较系统性的认识,也能明白我为什么比较推崇豆瓣评分的理由了吧。

  豆瓣电影确实是国内所有平台中做的最好的,只是缺乏票房统计,所以看票房的话还是以猫淘为主,海外票房则可参考IMDB的Box Office Mojo。而相比于数据更加全面的IMDB来说,豆瓣可能更加适合国内用户。在这样一个各种评价体系受资本影响的年代中,豆瓣确实比较特立独行,是值得一些企业学习的,而且也是值得用户为之骄傲的。

  但是评分终归只是评分,拿来作为参考是可以的,但完全没有必要当做金科玉律。一样没有必要因为一部电影的评分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捶胸顿足或者不屑一顾,都是无谓的。有人说过“你即使是一颗饱含果汁的水蜜桃,这个世界上也会有人不喜欢你。”

  要知道评分只是一种工具,可以借助它把电影简洁化,用最简单的数字去传播。但人,是复杂的,是属于你的观影记忆。电影恰恰探讨的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人性的复杂。所以要拒绝标签化、情绪化,好好地珍藏自己的那一份记忆,让它在记忆深处开花、结果,激励甚至鼓舞真实的人生,这才是电影的真谛。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刷屏朋友圈的“番茄炒蛋”微电影是如何诞生的?

    刷屏朋友圈的“番茄炒蛋”微电影是如何诞生的?

    2020-12-23 13:37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