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年报披露季,各大银行纷纷展示了过去一年的经营业绩。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业务版图中举足轻重的一块,时逢资管改革、理财子公司建设发展重要时期,而且目前仍处于“资管新规”规定的过渡期内,新老产品、资产并存,银行母行资管业务和理财子公司业务并行,目前来看银行的理财业务板块显得颇为复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目前已经披露的2020年报梳理了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状况,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业务经营情况,统计范围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
总体而言,银行的理财业务仍处于转型过渡期内,绝大部分银行管理的理财产品规模稳步增长,净值化率明显提高。2021年作为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截至去年末这些银行中尚没有哪一家银行实现全部产品净值化转型。
除了招行以外,其他理财子公司已开业的银行均在年报中将母行的资管业务和理财子公司的业务做了区别统计,多数银行有一小半或接近一半的理财产品业务已迁移至理财子公司。从披露信息来看,理财子公司去年的主要任务是搭建投研体系,建立和丰富产品线,比如重点布局固收+,研究进军权益市场等。
目前理财子公司仍处于起步阶段,新老两条业务线并存的状态,各家银行对母行和理财子公司的策略有所不同,因此业绩和效益方面尚无可比性。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仍处于过渡期阶段,虽然监管仍容忍老业务的存在,并且允许银行发行老产品,但是严格要求秉持转型整改的方向,老产品的存续规模应该持续减少。
在这样的监管要求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仍有银行“顶风作案”,发行“预期收益型”产品,甚至少数这类产品的到期日在过渡期结束之后。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统计,上述银行(包括母行和理财子公司)管理的理财产品规模,除了两家银行外,其余均有稳步增长。增速最高的是交通银行,该行2020年报披露,集团表外理财产品平均余额10938.35亿元,较上年增加1979.15亿元,增幅22.09%。此外,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增速均超过10%。
银行集团(含理财子公司)所管理的理财产品总规模超过2万亿的银行有5家,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和招商银行。招商银行是唯一一家规模过2万亿的股份制银行。
从银行理财的转型节奏上看,前两年银行理财刚启动转型时,各家银行就争相公布其净值化产品的占比,但截至2020年末的数据里,银行理财的净值化率与之前相比,虽然有所提高但进展不大,这或许与理财产品的“净值”成分改善有关。
数据显示,绝大部分银行的净值产品占比在一半以上,介于50%-70%之间,最高的为76.76%。如何在过渡期结束之前实现产品的完全整改,是今年的重要课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理财子公司发展初期,大部分银行实行母行资管部、理财子公司并存的策略,按照理财子公司洁净起步的要求,存量的老业务留存在母行资管部,子公司承接完成整改的产品和新发产品,逐渐实现理财业务完全向子公司迁移。大部分银行都对母行和子公司的规模、产品发行情况进行了明确区分。
比如,建行集团理财产品规模22248.48亿元,其中母行15278.64亿元,建信理财子公司6969.84亿元;农行集团理财产品余额20277.27亿元,其中母行10779.13亿元,农银理财9498.14亿元;交行集团表外理财产品平均余额10938.35亿元,交银理财子公司产品余额5337.97亿元。
对比之下,招商银行比较特立独行。招行年报在资产管理业务部分中表述称: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全资子公司招银理财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不含结构性存款)2.4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7%。其中,表外理财产品余额占比达99.97%,表外理财产品募集资金余额排名市场第二。新产品余额1.66万亿元,占理财产品余额(不含结构性存款)的67.76%,较上年末提高36.54个百分点。
多位银行理财人士对记者解释道,理论上只有整改过的新产品才能放到理财子公司体系内,老产品名义上只能是银行母行委托理财子公司代为管理的,招行如此不做区分的归集在一起不够明晰。
“这个统计方式对客户而言没有影响,外界也不清楚,就看银行内部怎么切割考核了。”上海地区一位银行理财研究人士对记者说。该行同时披露,报告期内招银理财实现营业收入37.72亿元,其中受招商银行委托管理产品而获得的管理费收入34.64亿元,占比91.83%;实现净利润24.53亿元。
过渡期内,银行理财新老业务并存给行业的整改和发展,以及监管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按照监管要求,过渡期内,可以发行老产品承接未到期的老资产,但是对于新发的老产品是有严格要求的,并且必须保持老产品的整体规模是持续下降的。
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市场上仍有不少新发的老产品可能不符合上述要求,比如恒生银行新发行的丰利系列产品,产品信息标示的仍为“预期收益率”字样,甚至有的产品到期日在2022年,也就是新规过渡期之后。
比如,正在募集期的丰利系列2021年第77期(FL21077),产品信息显示,起购金额1万元,产品期限365天,参考年化收益率4.15%,购买终止日为4月5日,起息日为2021年4月6日,到期日为2022年4月6日。该系列的其他产品也都标示了“预期收益率”。
一位银行理财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新规后即便是老产品也不能用“预期收益率”的表述了,这类产品的到期日在明年4月份,彼时过渡期已经完全结束,到那时这个产品可能算是违规产品。
“其实市场上还有其他银行也有类似产品,可以理解成过渡期监管尺度不一带来的政策套利,部分区域、部分银行仍有产品红利。”
Sensor Tower:美iPhone用户去年在App上平均消费138美元
资本动态 春兴精工陷“内幕交易”泥潭:实控人被采取强制措施,股价闪崩跌停
快讯|管理层“家事”掣肘又遇疫情影响销售受困 “关二代”上任一年有余成绩未显
快讯|华润医药(03320):东阿阿胶预期前三季度净亏损1671万元至2925万元 同比下降108%至114%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