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年6月17日,与乾国联韩歌子老师和著名儒学专家习儒斋主人王博太(太哥),李同顺老师,以及周志红老师一家三口,来到了位于长安区雁引路和终南大道交叉口西南约一公里的司马村,考察这里的杜牧纪念馆。
因为太哥和这里的馆长行进先生是老友,又偶然得知他在做杜牧纪念馆这件事,所以特邀请韩老师前来考察,我们一行作为乾国联公司的代表随同前来。
时值仲夏,淫雨霏霏,天气凉爽,心情舒畅。九点半左右,我们来到位于司马村中间的杜牧纪念馆,这是馆长行进先生用自家的二层小楼,约三百平米的面积,建设的纪念馆,走进堂屋,迎面是杜牧画像和一副对联,画像上方是牧之堂三个大字。杜牧(803--852)——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生于唐德宗24年,逝世于宣宗6年,终年50岁,历经唐朝八帝。杜牧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做过丞相,父亲做过员外郎,家境优渥,受过良好的教育。23岁那一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散文《阿房宫赋》,一生宦海沉浮,游历大好山川,广交各界友人,创作出非常多的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我曾跟一个朋友开玩笑说:山西杏花村酒厂欠杜牧一笔广告代言费。因为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一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勾起多少游人浪子的思乡之情……
杜牧是非常有才情的,也是生不逢时的。一腔抱负,因晚唐皇权暗弱,政治昏聩,无从施展,只得寄情山水,流连青楼。国家不幸诗人幸,杜牧没能成为一个功成名就的政治家,却成就了璀璨唐诗星空中的一颗明星。
凭吊古人是为了不忘历史,纪念诗人是因为我们尊重优秀的唐诗文化。
杜家坟茔隐荒冢,诗人英魂无所托。
行进先生和行建先生这些年,为了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贤,也为了黄土下深藏的厚重文化,致力乡村振兴,开创唐诗文化之旅,用自己的房子,院落,先后建设了杜牧纪念馆、杜牧文化园、杜牧书画院等文化场所,又注册了杜牧研究会,今年清明又组织了有省内外数百位文化届精英参加的祭祀杜牧仪式。可以说是为了乡村振兴,为了乡村的文化昌明,出钱出力,劳苦劳心,忍受他人的误解,非议和责难,笃定前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做下去,这种责任担当和付出精神深深的让我敬佩!
门前的杏树落果满地,他们无暇顾及,我想,他们的付出不正是像杏树一样,默默的坚忍的样子吗?文化事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大计,是文化复兴,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乡村能有行进先生这样一批对优秀传统文化如此热爱的人士,难道不值得我们敬重和钦佩吗?有他们这样的人存在,中华民族就不会垮,就不会亡。
小小的庭院,绿植盆景密布,楼上楼下,各个房间,对联和书法作品随处可见。我们坐在院中畅谈,讨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以及乾国联与杜牧研究会合作的方式与事项,收获颇丰,成果满满。在用过农家老伯做的香喷喷的臊子面之后,带着几分不舍,我们离开了司马村。希望下次再来,是带队研学的时候。
纪念馆大门。旁边还有贾平凹的题字。
祭祀用的中堂和香案。
杜牧年表
终南山唐诗之旅手绘图
名家书画作品
处处墨香
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短短诗句,道尽了杜牧生平和世人对他的怀念。
这幅字,看似混乱,实则机巧,独具独具匠心,笔迹变化多端。
虽质朴农家,却暗飘墨香。
杜氏祖莹,政府立碑保护,是不可移动的地下文物,然个别村民观念匮乏,在此倾倒垃圾,有辱斯文,且于文物保护不利。
立碑未久,但字迹斑驳,几无法辨认……
荒草丛生,哀矝不已。
普通的村落街巷,一条横幅提醒着这里的不俗。
这里曾是研讨会会场。
张哲民先生编纂的杜牧作品集,涵盖了杜牧五百多首诗歌和数篇散文。虽不是正式出版物但价值可谓不低。
办公室一角。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门左边的金属牌子上的字即是贾平凹先生所书。也感谢贾平凹先生对文化事业的鼎力支持。
会议室里一张长长的书案方便书法家们一起创作。
和谐书画院院长李耀君老师虽因时间关系没到现场,但还是送了三幅书法作品给杜牧纪念馆,感谢李耀君老师的付出!
左二即是行进馆长。中间是韩歌子老师,右一是王博太老师(太哥)右二是李同顺老师,我站在左一。
院落虽小,室雅兰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