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南昌百特生物集团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宣布,经过临床实验,企业已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智能化细胞制备工作站,实现了干细胞人工培养到智能制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本报讯(记者 张平)11月9日,南昌百特生物集团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宣布,经过临床实验,企业已成功研发了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智能化细胞制备工作站,实现了干细胞人工培养到智能制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干细胞又名起源细胞、万用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群体,是可以分化成各种组织器官的祖细胞,在疾病治疗、组织修复、抗衰老等多方面极具发展潜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国内采取的是实验室人工培养制备,存在操作人员失误、人力污染的风险,同时存在人工培养效率低下、不能适应规模化生产需求、细胞培养高级劳务人力成本高强度大等行业痛点。
2018年1月13日,全省首家诺贝尔院士工作站落户青山湖区百特生物集团,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教授被聘为百特生物集团首席科学家。一年多来,百特生物集团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在乔治斯穆特教授的带领下,与何加铭教授合作,成功研发了全自动智能化细胞制备工作站,从原来需一层楼的实验室人工培养干细胞,到现在只需要一台智能设备就可以完成。
据介绍,全自动智能化细胞制备工作站在全封闭的环境中配置细胞培养所需的部件设备,利用高精度机械臂进行标准化精细操作,降低了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风险,提高了细胞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同时,工作站具有全自动换液、传代、细胞计数、和污染识别等功能,保证制备细胞是在密闭全自动人工智能观测环境下完成的,减少了人为因素操作的不确定性,保证了质量,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干细胞技术最显著的作用就是能再造一种全新的、正常的甚至更年轻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用于治疗多种传统方法难以治愈的疾病。”百特生物集团董事长练新廷说,干细胞研究是近年来生物界最大的热点,全自动智能化细胞制备工作站将为医疗领域提供技术突破。
目前,南昌市共建立院士工作站43家,引进院士50人、院士团队专家307人。各院士工作站以项目合作为核心,充分发挥引进高端人才作用,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提供该页内容是出于为广大网友提供参考信息为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用户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本作品,基于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凤凰网江西频道不承担连带责任。如有问题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