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会专题 代表委员热议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驱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9次提及“科技创新”。作为牵动“十四五”发展全局的关键之一,科技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发令枪”已经打响,江苏如何发挥科教大省优势,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连日来,代表委员们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言献策。
在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科技创新被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全国人大代表、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当国家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国家技术创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全国超两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
王秦表示,我省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科技与人才强省战略,力争全面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近年来,我省先后启动建设三大实验室,其中,紫金山实验室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毫米波通信芯片,姑苏实验室启动建设亚洲最大规模的高通量材料设计平台,太湖实验室先后研制深渊领域的大国重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将这三大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整体布局,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江苏贡献。
“放眼‘十四五’,全所科研人斗志昂扬。”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科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表示,“‘十三五’以来,我们自立自强,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将科研攻关的切入点前移到微波光子雷达、量子雷达等前沿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为推动我国探测感知变革提供坚实支撑。”他建议加快强化探测感知等重点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带动国家创新体系中其他主体、其他单元能力的提升,确保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统筹推进该领域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工作,打造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生力军。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强调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并明确中央本级财政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认为,做好基础研究,是一个国家走上创新之路的必然选择;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要想做好基础研究,健全稳定支持机制是题中应有之义,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聚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方向,力争实现重大突破。”
“天文观测虽是一门基础科学,但其对技术、方法以及仪器的精准要求,都足以带动‘前沿科学’。”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崔向群,以自己深耕40多年的天文观测领域为例表示,基础研究是认识自然、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途径,也是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江苏“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是江苏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崔向群建议,充分发挥全国优势学科和人才的作用,建立国家级科创中心,瞄准国家需求和世界水平,打造资源和成果共享的高层次平台。
前不久,国产大飞机C919全球首单落地,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正是背后的一支江苏团队。全国人大代表、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装配制造技术中心副主任王巍表示,公司承担C919大型客机复合材料零部件中40%以上研制份额,为国产大飞机的研发作出重要贡献。“希望国家和江苏对于高科技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改革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多元化核心人才中长期激励机制,运用薪酬+股权激励等方式,充分激发其创新创效潜能。”王巍说。
“从目前发展趋势看,工程机械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徐工在新能源工程机械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攻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闫丽娟说,在关键技术、质量控制、工艺性能等领域推广新能源应用,是装备制造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面对的问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是打好这场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吴智深建议,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高位统筹,专门制定加快国产创新产品首购首用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大对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优化政府采购程序,特别是对首次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竞争力不强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等,应建立产品采购的容错机制和绿色通道,采取税收减免、财政专项奖补、金融优惠等综合政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采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的产业生态,形成创新研发和市场应用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