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疫情加速了文化消费需求与方式的转变,在5G新基建加速布局、AI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展现出巨大活力。在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主办的新一期“启航·数智新经济”论坛上,多位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如何赋能文化新业态”为主题,就5G时代文化产品做好产品服务的基本思路、数字文创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展开对话。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千行百业的当下,技术跃迁给传统业态带来挑战,同时也推动了文化产业跨行业融合发展,开辟出新的市场空间。随着5G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与科技碰撞催生出更多新业态。积极融通传统优势与新技术,精准定位市场,在适应消费者新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成为行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敦煌文化再次走进年轻人的视野,“数字敦煌”逐渐出圈,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国潮IP之一。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分享了敦煌的数字化之路:“数字敦煌”资料库通过焦点堆栈、三维重建等数字化方案,实现了包括莫高窟在内的30个洞窟整窟高清图像的全球共享,在永久保存文物的同时让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更便捷;“敦煌不再遥远”等数字展览,借助多媒体和VR/AR体验,突破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海内外观众得以在千里之外畅游莫高窟;数字文创周边不断孵化,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将飞天等敦煌文化元素转化为适应大众审美和生活需求的创意产品。数字技术让国之瑰宝不再遗世独立,使文物得以新生,为“云游”提供更多可能。
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不只是从线上到线下的简单引流。打破虚实的边界,推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互动融合,数字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拓宽了人们想象和体验的空间。
在2020年服贸会上,5G阅读新模式的展示获得众多围观点赞。中图云创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商务总监刘华利介绍,5G图书探索将文字场景转化为动态全域影像,探索传统阅读方式向沉浸式体验的转换,基于3D建模、裸眼VR、AR等技术支撑,让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如《荣宝斋珍藏》系列中清代著名画家王原祁的《皆山园图卷》,通过3D建模技术以全景动态方式呈现,特别受到小朋友和家长的欢迎。古意更加具象可感,让今人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更深切的共鸣,是非常典型的数字赋能文化的案例。未来,数字技术将为虚拟和实景的互动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抓住机遇,文化产业将在不断的创新中实现线上线下融通发展。
《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国内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达9.01亿,网民使用率达到95.8%,相比2019年同期用户规模实现超1亿增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线经济逆势增长,网民文化娱乐需求视线进一步聚焦线上。
“B站在诸多领域见证了中国年轻一代文化生活的发展趋势。”哔哩哔哩公共事业部总监姚晓晨说,目前B站内已有800万个文化类标签、7000个核心文化圈层,用户和内容生产类型从早期聚焦二次元动漫,发展到游戏、音乐、舞蹈、科技、生活等各个品类,近期财经、法律、职场等领域的up主逐渐兴起,受到粉丝追捧。网络视听平台聚合了海量的UGC原创内容,借助算法推荐和日益丰富的互动形式,满足了用户的观看、创作、分享的需求,打破了人们对知识传播形式的刻板印象,助力垂直领域的小创意突破圈层走向大众。
数字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数字文化旅游、数字营销产业等新业态,营销思维也得以全新升级。当前,以“带货”为代表的社交电商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奇迹之地和丰茂之地。据CNNIC统计,2020年上半年国内电商直播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过40万,观看人次超过500亿。直播带货已然成为营销过程中最为重视的入口和平台之一。
“网民对直播行业关注度的增加,催生出直播行业新的商业模式。”在虎牙直播安全研究中心总监、首席研究员张春喜看来,直播并不仅仅是服务纯娱乐的唱歌、跳舞、打游戏,还应衍生出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正向价值新业态,而电商直播带货正是对直播的业态拓展和模式创新,为经济发展和拉动文化新需求创造了社会价值,为直播在娱乐功能之外赋予了新的内涵。映客公共事务部副总监范牧群表示,映客在疫情期间与教育、体育、医疗等领域机构合作打造在线课程,一方面为用户纾解了居家学习工作不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发挥了平台在稳定就业、保障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网络直播的不断探索和自我调整,反映了传统文化行业正在产品开发、营销推广和服务模式方面开启新路径。随着5G时代到来,消费者将向“云端”索取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数字营销生态也将随之完善,线上文化产业、线上公共文化服务将打开新空间,迎来新机遇。
“新业态并不意味着高质量。文化产业要不断扩展新业态,但也不能矫枉过正,因走得过快而导致缺血、缺钙。”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魏鹏举指出,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发展状况整体良好,有赖于中国庞大内需市场的驱动力,我们在数字化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同时也应居安思危。文化产业的灵魂始终是内容,不能只做“数字”而把内容落在身后。出版发行、影视传媒、互联网新媒体等领域要警惕“数字造假”问题,避免对社会资源乃至国家公共资源产生误导。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文创中心主任王岸柳认为,“将同一个文化内核翻译适用于不同技术形态,这方面的社会需求特别旺盛但是供给不足,导致数字文化产业在技术的一面非常丰满,但内容的一面相对薄弱。”他呼吁,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应加强对中华文脉内核的挖掘和把握;与具有高附加值和自我引爆性的娱乐性产业相比,文博等“教化类产业”在聚集人才方面优势较弱,培养更多能够驾驭产业发展规律的综合性人才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一道努力。
中国文化产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也要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彼此要融通;另一方面,增加科技分量的同时更要丰富文化创新的内涵,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协同前进。
人民数据总经理郑光魁指出,数字时代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引导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不仅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作工艺,生产具有独特文化创意的产品,而且要加快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将科技进步成果渗透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各环节,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等新型文化业态,通过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延长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提高产业附加值,让文化资源创造更多价值,造福社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