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4日电 (吕骞)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2日在北京举行,奖励来自9大领域的50位获奖青年科学家。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资金。
这一奖项由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科学家共同发起,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在致辞时表示,科学无国界,科学最具普惠性的推动力;青年人才决定科学的未来,珍视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宝贵价值;会坚持不懈地把奖项长期办下去,腾讯基金会长期支持“科学探索奖”。
“科学探索奖是一个人才资助奖,完全面向资助个人。”腾讯公司副总裁、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王妩蓉向记者表示,科学探索奖与现有政府奖项差异化定位,不做重复性工作,不奖励过往成就,只奖励未来潜力,目的是让有潜力的年轻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潜心做基础研究。
“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的5%左右,国际上这一数字通常是15%,其中5%是由企业和社会投入的,而我国企业和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几乎为0。”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需要反思的是中国在科研上过度的功利心,基础科研的投入不只要靠中央政府,还要靠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
“20世纪的科学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个年轻的学者在这个时候进入科技研究队伍,一方面是非常幸运的机会,一方面也是非常挑战的时代。“在颁奖典礼现场,科学探索奖发起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表示。“(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困难时期,是得了博士学位以后,5到10年期间,这个期间要选择一个领域,要在这个领域里做出来一个能够站得住的工作,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杨振宁建议青年研究者:“应该掌握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再根据这个去选择所要走的路径,我想是最容易成功的。”曾经红得不得了的领域,现在已经被很多人抛弃了。
“ 基础科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科学发现是无法计划的。”生命科学领域获奖者、北京大学刘颖表示,“感谢评审老师对我的肯定,这给了我一定的压力,但更多的是激励和动力。它让我更有信心在今后的科学探索之路上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
“或许我们的探索仍然初步或笨拙,仍可当作是对自然、生命以及科学之美的谦卑致敬。”2019科学探索奖前沿交叉领域获奖者、浙江大学李铁风表示,希望自己做力学的前沿交叉研究,能从技术科学层面为人类探索贡献“轻舟济沧海”的一个螺钉。
据悉,首届“科学探索奖”总共收到了1335人的有效申报材料,申报人经过初筛、初审、复审以及终审答辩四轮评审,最终评选产生50位获奖人,申报人与获奖人比例约为25:1。评审工作共有350多位各领域的专家参与,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百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
“这次奖项评审程序符合规定要求,评审风清气正,评审结果广受认可。”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钱颖一在致辞中提到,“‘科学探索奖’未来将日益走向成熟,奖项监督机制也将发挥出更大作用,更加紧密地契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强化辐射带动的平台作用。”
王妩蓉表示,科学探索奖“由科学家说了算”,首先要通过“小同行”评审的筛选,然后才进入复审环节,最后是评委与答辩人面对面的闭门终审环节,终审淘汰率为2:1。
天文和地学领域获奖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也表示,这个奖的评审过程非常正式,跟国外评奖过程类似,甚至更加残酷,因为在最后答辩环节的淘汰比例还要更高。
从年龄分布上看,一半的获奖者在40岁以上,以40-45岁居多,最年轻的是32岁。从学术经历上看,大约有85%的获奖者有过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有些还在国外高精尖的实验室工作了很多年,素质是非常高的。
高校分布上看,来自北大、清华、中科院的获奖者占到了近六成。“这确实体现了中国科研的实际现状,中国最优秀的科研人员都聚集在这三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王妩蓉也坦承,获奖者中女性比例仅8%,希望明年能有所提升。
付巧妹表示,这不是女性能力的问题,在学生阶段,优秀女性非常多,往上的科学家阶段越女性越来越少,可能与女性工作之外的责任有关,而这个责任有些时候是自身的,有些时候是社会附加的。“如果社会能给女性更多支持,我相信在这个领域里会有更多的女性会站出来。”
刘颖也表示,社会、家庭和个人自己都会带来压力,每个人也需要平衡家庭和事业。但很多女学生有了思维定势——到了一定年龄必须要结婚生子投入家庭,走家长社会期望我走的路。她希望更多女生意识到“我们其实是可以的,我们有能力达到这一步,这个是很关键一点,就是社会认知以及自身认知需要有不断的改进。”
今日,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出炉,深圳地区南方科技大学刘玮书获能源环保类奖项、蒋兴宇获前沿交叉类奖项。
该奖项经过四个多月的评审,千余名申报人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选出了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未来5年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人民币奖金。
记者注意到,除了中科院外,作为中国高校中的翘楚清华、北大是得奖大户,各拿了10个获奖名额,深圳南科大以后起之秀之姿也争得两个席位,堪称潜力股。此外,中科大,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也在评选中有所斩获。
“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表示,希望“科学探索奖”能成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潜心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激励,吸引更多青年人投入到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之中。腾讯基金会将长期运营“科学探索奖”,今后每年“科学探索奖”将评出50位获奖人。
据悉,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2日在北京举行。届时,50位获奖人将与公众见面,众多国内外科学家代表也将济济一堂,共同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
“科学探索奖”是2018年腾讯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14位科学家联合发起的,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表示,2019年首届“科学探索奖”总共收到了1335人的有效申报材料,申报人经过初筛、初审、复审以及终审答辩四轮评审,最终评选产生50位获奖人,申报人与获奖人比例约为25:1。
为最大程度保障奖项的权威性和公正性,2019年“科学探索奖”的评审工作共有350多位各领域的专家参与,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百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充分践行“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
此外,为了保证评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科学探索奖”的评审严格遵循《”科学探索奖”管理办法》,并在“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开展各项工作。
“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性奖项,‘科学探索奖’的各项方案正逐步完善。我们将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奖项合法合规、公正有序。鼓励青年人心无旁骛的去探索。”“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表示。
2019年度“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来自全国11个省市的26个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为了选拔和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经过评审委员会决定,在奖项评审中采用“新星机制”——在同等申报条件下,年纪更轻者胜出。最终50位获奖人中,35岁及以下获奖人有9位,比例接近20%,充分体现了该奖项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初衷。
“这个奖的设立,腾讯没有任何商业诉求,只为推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发展。”腾讯基金会表示,为了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投入到科学探索之中,腾讯基金会先期为“科学探索奖”投入的10亿元人民币将采用企业投入、公益运作的方式,不求商业回报。
同时,“科学探索奖”还将努力搭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交叉学科交流平台,组织各种科普活动。获奖人还将担任科学传播大使,定期出席必要的公益活动和科普活动。受资助期间,还将按要求向评审委员会定期提交年度科研进展报告。
腾讯基金会“科学探索奖”项目负责人表示,做出色的社会公益性奖项,助力最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攀登科学高峰,是“科学探索奖”的追求。希望“科学探索奖”能燃起一代代青少年对科学向往的火种,吸引更多人尊重科学,探索未知,推动人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据报道,近日,首届科学探索奖举行颁奖仪式,50名获奖科学家集体亮相。据悉,该奖项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等14位知名科学家和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于2018年11月联合发起,旨在褒奖与支持面向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全职从事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学、化学新材料、前沿科学等9个领域研究的45岁及以下中青年科学家,奖金总额每人300万元,分5年发放。
在评奖过程中,触动笔者的是组织方的一句话:虽然腾讯是发起人、出资方,但评奖的内容都是科学家说了算,不是领导、机构、企业说了算。
“科学家说了算”体现在评奖的过程中。该奖项监督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资深人文教授钱颖一表示,这个奖,与很多其他成就奖、成果奖不同,它不是奖励过去,而是支持未来,鼓励青年才俊探索科技前沿。由几千名科学家组成的评委专家库不唯出身、不唯“帽子”,只是单纯地考虑青年科学家在科研上的潜力与未来可能的收获,通过初筛、小同行评审、复审和答辩环节,评选出了50名获奖者。据了解,这些获奖者有一半年龄在40岁以下,有一些获得过国内甚至国际大奖,但也有一些尚处于科研的起步阶段,其中8人没有任何获奖的背景和经历。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29岁、发明电灯时31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37岁……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或发明,都产生于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的青壮年时期,社会与国家通过实际支持,为青年科学家创造一个心无旁骛、忘我投身科研的外部环境可谓意义重大。
“科学家说了算”还体现在奖金的使用中。获奖的青年科学家将享有奖金支配权,不必每年都向资助方提交经费使用情况,奖金即便不用于科研工作本身也被允许,“即使青年科学家拿来还房贷都可以”,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秘书长王妩蓉表示。
青年至中年时期也是一个人经济、社会压力最大的时候。奔波于城市生活,买房还贷、养儿育女、赡养老人等生活压力可能会牵涉青年科学家很大一部分精力,在采访中,多位获奖者坦言奖金用途“要支持家庭”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种压力。拥有一个理想的科学状态,不必为了经费、为了生活而焦头烂额,这可以使青年科学家能在寻求创新而又尚未最终突破的关键时期得到雪中送炭的帮助,不至于受到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这些也是科学探索奖的重要意义。
就像获奖者刘颖所说:“今后,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的研究有什么商业价值或是社会经济效益,我想我可以很有底气地回答,我就是单纯地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对这个现象感到好奇。”从这个角度看,科学探索奖褒奖的是人,是忘我的境界,是一往无前的精气神,应该为它点赞。(作者:张焱)
11月2日晚,北京昆泰嘉瑞文化中心,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来自9大领域的50位中国青年科学家依次走上领奖台,捧起象征探索精神的银白色“X”型奖杯。
一年前,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联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14位知名科学家宣布发起“科学探索奖”。今年9月20日,该奖正式揭晓,5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每位获奖者都将在连续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的奖金。
“科学探索奖”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是中国首个由互联网企业参与设立的大型科技类公益事业,具有鲜明特色。
“面向未来”是“科学探索奖”的鲜明特色之一。正如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腾讯优图实验室科学家贾佳亚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探索奖”是未来导向的,旨在促进在中国诞生影响未来科技发展的突出创新成果。
贾佳亚解释说,诺贝尔奖等很多享誉世界的科技奖项更多是表彰、奖励科学家已经取得的科技成就;“科学探索奖”虽然也高度重视科学家的既有贡献,但是更注重其未来的科研潜力并助力其成长进步和潜力开发。笔者在当晚颁奖典礼现场就深刻感受到这一点:针对每位获奖者的颁奖解说词通常包括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肯定该科学家在领域内已经取得的具体成就,另一方面是“科学探索奖”将支持其未来要完成的科学探索。
“面向未来”特色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奖项设定。首届“科学探索奖”设立了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学、化学新材料、信息电子、能源环保、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等9个具体领域。据了解,这些领域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指导下,对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等单位的学科而设置的,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两大方向,被认为在未来更具创新动力和创新潜力。二是对象选择。“科学探索奖”瞄准的奖励对象是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该奖的申报条件被限定为年龄在45周岁及以下,并且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更年轻的申报人。从首届50位获奖人来看,35岁以下的科学家有9位。
“希望帮助到那些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让他们在寻求创新又尚未最终突破的关键时期,得到雪中送炭的帮助,可以心无旁骛地继续攀登科学高峰,助力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前沿核心技术探索。”马化腾这样诠释“科学探索奖”设立的“初心”。
“扎根民间”是“科学探索奖”的另一个鲜明特色。该奖由腾讯基金会投入10亿元启动资金设立。为保证该奖的权威性和美誉度,相关评审工作与腾讯的经营业务分离,严格遵循“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完全依靠同行评价并在评审过程中引入监督委员会机制。据“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秘书长王妩蓉介绍,“科学探索奖”的评委阵容多达3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近100人。不过,为保障评审公平性,评委组人员被要求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向外界透露自己参与该项工作,其他有关人员也不得泄露评委名单。
“科学探索奖”是在国家相关政策号召和支持下应运而生的。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和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奖励为促进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科学探索奖”致力于鼓励和资助青年科学家群体在最具潜力的科技领域努力奋斗、勇攀高峰,有望成为像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一样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民间科技奖项。
“科学探索奖”的民间特色不仅体现在奖项源自民间,而且要求获奖人要更多回馈民间,比如在公益科普方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表示,根据相关要求,获得“科学探索奖”的科学家要积极参与大众科普,一年至少要开展两次科普公益活动。他表示相信,在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将会有更多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科学探索奖”,使其品牌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建设科技强国,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探索奖”发起人之一、97岁高龄的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亲临颁奖典礼现场并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通过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阐释了科学家成长之路的艰辛和为科学家雪中送炭的重要性。“科学探索奖”就是为优秀、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雪中送炭的,以“个体”而不是“项目”作为奖励对象,让他们直接、最大程度上受益。
在奖项申报方面,“科学探索奖”同时开放推荐入选和个人申报两种途径,确保每位符合要求的青年科学家均可不问出身,平等参评。最终出炉的50名获奖者中,有7名来自个人申报渠道。在奖金发放方面,5年获得的300万元由获奖科学家个人自由支配,可以拿来买设备、发奖金,甚至还房贷。
作为奖项执行委员会秘书长,王妩蓉将“科学探索奖”定义为“人才资助奖”。她说,与很多奖励项目不同,“科学探索奖”直接奖励科研人员个体,满足其需求,这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聚焦个体的奖励方式赢得了获奖者的赞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获奖者付巧妹说,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尤其是教师群体而言,直接奖励个体既让他们的科研成果获得了肯定,也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投入科技创新。
“科学探索奖”聚焦获奖个体还体现在为获奖者搭建交流平台方面。据悉,有关方面后续还将利用资源,举办科学家沙龙,搭建为“科学探索奖”获奖者和青年科学家们提供跨学科沟通平台。
9大科学领域,50位获奖者,年龄均不超过45岁,其中35岁以下的获奖者达到20%,每人重奖300万元……近日,由腾讯基金会发起实施的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礼在京举行,当这些数据亮出时,无不展示着这个奖项的特别之处:奖励青年科学家、鼓励探索科学前沿、面向人类发展的未来。该奖的发起人之一、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颁奖典礼上致辞时表示,“一般来说,博士学位后的5到10年期间,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困难时期,‘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这个阶段的学者,是非常有远见的计划。”
该奖由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现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科学家共同发起,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青年人才决定科学的未来,应当珍视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宝贵价值”,腾讯主要创始人、腾讯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作主旨发言时表示,科学无国界,科学是最具普惠性的推动力,科技成果可以持续为各国带来福祉。而科学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领军性人才都是从青年人才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决定科学的未来。陈一舟表示,支持创新要从源头上、从机制上重点用力,腾讯基金会将长期支持“科学探索奖”。
颁奖典礼现场,在四百多名嘉宾的见证下,50位科学探索奖得主的获奖理由逐一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饶毅等9大领域评委代表为获奖人颁发了象征探索精神的“X”型奖杯,鼓励他们向着科学的无人区继续进军。每次奖杯举起的掌声,都是对科学的致敬。
“基础科学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科学发现是无法计划的。”2019科学探索奖生命科学领域获奖者、北京大学刘颖表示,“感谢评审老师对我的肯定,这给了我一定的压力,但更多的是激励和动力。它让我更有信心在今后的科学探索之路上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生命科学问题。”
据组委会介绍,在评选标准上,“科学探索奖”区别于以往众多侧重对已有科技成果进行奖励的奖项,更注重的是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未来的可能性进行奖励。同时,评选采取了“新星机制”,相同条件的候选人,更年轻者胜出。最终50位获奖人中,35岁及以下获奖人有9位,比例接近20%。
据了解,300万奖金将分5年发放,腾讯基金会承担全部个人所得税,赋予获奖人充分的奖金支配权。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有鲜花和掌声,但更多的是荆棘和孤独。“推出‘科学探索奖’,希望帮助到那些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让他们在寻求创新又尚未最终突破的关键时期,得到雪中送炭的帮助,可以心无旁骛地继续攀登科学高峰,助力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前沿核心技术探索。”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对于目前国内民间单笔金额最大的这项科学奖励,如何确保评选过程的公平公正,“谁说了算?”也颇受人关注。据“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介绍,2019年“科学探索奖”有效报名人数多达1335人,涉及众多研究领域。为了做到公正权威,评审工作共有350多位专家参与,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百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充分践行“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关系,为每一位参选科学家创造最好的评审环境。
“这次奖项评审程序符合规定要求,评审风清气正,评审结果广受认可。”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钱颖一在致辞中表示,“‘科学探索奖’未来将日益走向成熟,奖项监督机制也将发挥出更大作用,更加紧密地契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强化辐射带动的平台作用。”
“我相信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将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和挑战,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宇宙万物,并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2019科学探索奖数学物理领域获奖者、清华大学王亚愚表示。
先进制造领域的获奖者、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高亮在接受中国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自己从事的研究是“基于拓扑优化的数字化设计”,获奖意味着这一研究方向得到了专家团队的认可,“自己深受鼓舞”,也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深入研究下去。高亮表示,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应该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的贡献。高亮认为,我国的科技人才力量储备非常丰富,整体科技实力也进步得非常快,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在理化生领域诞生诺贝尔奖获得者。
本届“科学探索奖”还拉开了腾讯科学周的序幕。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希望让科学家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让科学探索,成为公众尤其年轻人的追逐点;让科研工作,成为一种新时尚。”陈一丹表示,期待本次科技公益项目的各获奖人,能把科学精神的种子播撒到更多人心中。
日前,2019年科学探索奖举行颁奖典礼,来自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信息电子等九大领域的50位研究者获得这一殊荣。这些获奖者年龄都不超过45周岁,不少人只有30多岁。看一下他们的获奖项目,探索通用智能芯片的体系结构、研发高场多核超灵敏磁共振成像装备、解析病理情况下神经元的通信连接……这些问题处于科学探索的最前沿,30多岁的年轻人是怎么取得成果的?
青年是科研的黄金阶段,青年科研人员求知欲饱满,探索兴趣旺盛,钻研劲头执着,条条框框少,创新活力强。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很多重要成果都是科学家在青年时期的发现或发明。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不到30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不过20多岁,牛顿发明微积分时也仅仅20岁出头……
近些年,科技发展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更加考验科研人员对研究的敏感程度。青年人往往接受新知识快,对新变化更加敏感,更容易走在科学前沿。我国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数据也反映了这一情况:2011年以来,面上项目负责人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比稳步提高,项目负责人年龄不断年轻化,青年科学工作者后浪推前浪,年轻人逐渐挑大梁。
在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先生表示,博士学位后的5到10年期间,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困难时期。助力青年科研人员成长,走好科研生涯关键的第一步,就有必要在他们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予资源和平台支持。在他们成才的关口帮上一把,投入可能并不多,却会收获不小的惊喜。
为促进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我国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年至2017年间增选的12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中,228人曾获“杰青”基金资助,他们的代表性成果大多来自资助期间或是“杰青”基金研究工作的深化。2015年,中国科协启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以来,累计资助1000多名年轻人,其中不少人走出摸索期,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一些年轻人带领团队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
要让有潜力、热心科研的青年科研人员脱颖而出,归根到底要在科研资源分配体系、评价机制、奖励制度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因此,在国家不断加大对科学研究支持力度的同时,要不断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完善针对科研人员本身的奖励激励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合理调整职称、学历、论文数量、人才“帽子”等指标与实际贡献的权重,让那些有才华、有潜力但尚未成名的青年科研人员充分释放创新能量。
11月2日下午,青年科学家迎来高光时刻——2019年科学探索奖在京举行颁奖典礼。
获奖人有中科院青年女科学家付巧妹、有年仅35岁的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高翔、有研究量子物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宇翱…… 颁奖典礼的嘉宾也可谓星光熠熠:饶毅、毛淑德、陈十一、程泰宁……此刻,他们都是为获奖者鼓掌的人。
科学探索奖是我国第一个民间发起面向青年科研人员的科学奖项,强调奖励中国区域内全职工作、拥有重要探索方向、年龄小于45周岁的科研工作者。其每年在9个领域遴选50名获奖者,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每年获得60万元人民币奖金。
与国际国内众多知名奖项采用“提名制”不同,科学探索奖的申请通道更“宽阔”——既可由科学家提名,也接受个人自由申报。
“奖项关注过程甚于结果,过往的成绩只是参照,探索的方向才是重点。”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秘书长王妩蓉表示,评奖与成就脱钩,便少了“出身”“帽子”“派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
初审通过后,评委委员会便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同行评议。王妩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邀请的都是小领域中非常知名的专家,而且与申报人的研究方向精准匹配,超过百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
这些真正的内行,要帮助回答第一个问题——入围者的研究方向与潜力是否值得拿奖。
同行们也只是把了一道关,评委委员会要参考这些评价进行50%淘汰率的复审与终审,以匿名的方式选出最终获奖者。“我们必须‘火眼金睛’还得有战略远见。”王妩蓉说,“或许几十年后才是验证奖项最终价值的时刻,我们要为自己的‘预判’负责。”
“我想一部分会用来支持家庭生活。”谈起奖金使用,获奖者付巧妹并不避讳科研与生活兼顾时的压力,但奖金的自由支配让她感觉“非常好”。
科研人员一生中会遇到两个最困难时期。科学探索奖发起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坦言,一个是做研究生的时候,要有开拓新方向的学术压力;另一个是博士毕业5至10年,要有在一个领域站稳脚跟的生存压力。在他看来,探索科学奖能够关注后一个阶段的年轻学者,是非常有远见的一个做法。
“推出科学探索奖,是希望帮助到那些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让他们在寻求创新又尚未最终突破的关键时期,得到雪中送炭的帮助,可以心无旁骛地继续攀登科学高峰,助力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前沿核心技术探索。”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
“社会科技奖励是中国特色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颁奖致辞中,科技部副部长黄卫表示,“科学探索奖”以青年科技人员为奖励对象,重点考察其未来潜力,采取持续支持方式,是社会科技奖励的一次有益尝试。
2017年7月,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用人单位和机构自主设奖,加快形成一批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社会奖励品牌。
政府如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郭凯天特别提到了政府指导与政策支持。
在没有过往经验的环境下,腾讯基金会得到相关政府部门在趋势分析、专家支持方面的帮助,使科学探索奖能逐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依法依规办奖,公平公正评审,不断完善奖励机制,以科学规范的评审打造“科学探索奖”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记者 何 亮
今年9月,“科学探索奖”公布了获奖名单,50位获奖人每人每年的奖金是60万元,连续5年发放。也就是说,获奖者将累计获得300万元,并且可以自由支配这笔钱。300万奖金不算小数目,奖项评选的标准,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科学奖项评选,从行业奖项到国家科学奖,从来都非易事。虽然“科学探索奖”在奖金总额上已经是中国民间的第一大奖,但想做成功却殊非易事。首先摆在眼前的难题就是,如何确保奖项的公平与公正。这是因为评选一旦偏离学术规律与专业标准,而过多地受到权力与利益的干扰,就将严重影响到评选结果的公正性与科学性。
据了解,“科学探索奖”筹备阶段,就多次邀请资深科学家、科技界资深领导者、一线青年科学家,参与咨询、座谈和讨论。
“科学探索奖”申报指南明确指出,45岁以下在中国大陆工作的科技工作者都可以申报科学探索奖,需要三位正教授级别及以上的同行专家推荐提名。谁提名谁负责,“提名制”方式强化了提名人的主体责任,同时也让评选结果经得起学术共同体的审视。
不仅如此,“科学探索奖”评选不仅仅只是为了奖励先进,更承担着激励后来者、激发科研竞争活力的作用。因此,让有实力的青年科学家能够有机会脱颖而出,不受头衔和资历的影响,同样是评选应该予以考量的重要因素。为此,这次奖项评还增加了个人申报的渠道,让那些有实力而低调的青年科学家不被排除在外,确保了评选系统的开放性。
2019年首届“科学探索奖”总共收到了1335人的有效申报材料,申报人经过初筛、初审、复审以及终审答辩四轮评审,最终评选产生50位获奖人,申报人与获奖人比例约为25:1。为最大程度保障奖项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2019年“科学探索奖”的评审工作共有350多位各领域的专家参与,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百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充分践行“科学家说了算”的原则。
除了由“科学家说了算”的评选机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科学探索奖”与众不同的奖励体系。
当前,青年科技人员都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项目申请难、职称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被认为是摆在青年科技人员面前的“三座大山”。同时科学研究并也不是一朝一夕,尤其是基础科学,很多科学成果都需要时间来沉淀。这也是“科学探索奖”的不同之处——不奖成果奖励未来,更加注重“青稞”(青年科学家)们的潜力。脱颖而出的50位获奖者,每人都能在未来5年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奖金,奖金可以自由支配。
话说回来,面对首届“科学探索奖”的获奖名单,肯定有不少人疑问“为什么是这50位获奖者?”答案等着11月2号的颁奖典礼揭晓咯!
期待同学们在下方留言“每日打卡”,让我看到你们的坚持!有任何问题可以留言在下方!
“高中语文”,然后对它说:“语文”,也就是在公众号聊天界面回复:“语文”,即可立即免费获取!】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