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由中央新影集团出品的大型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稻米之路》在CCTV-9纪录频道播出。
稻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在约70亿居民的地球上,近60%的人口以此为主食。中国,稻米的故乡,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的种子翻越崇山峻岭,穿越汪洋大海,成为中国人餐桌上不可忽视的食物,已经深深的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演变为风俗,升华为信仰。
“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扳倒一个国家,这是粮食的重要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粮食是国家安全的根本,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不论是一万年前古人为生存排除万难驯化的野生稻,还是现如今为养活14亿人口的培育的杂交水稻,在穿越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用一粒稻米向世人缓缓诉说着中国情。
丝绸之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话之路”,但远在“丝绸之路”之前,中国就有了沟通中西文化的稻米之路。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朝鲜半岛、东南亚,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起源于东亚地区的文化和艺术,都跟随着这粒稻米的种子传播到远方,造就了独具魅力的稻作文化。
中国福州冬至习俗“米时”、马来西亚庆祝稻米丰收的“丰收节”、法国阿尔勒当地庆祝稻米收成的“阿尔稻米节”……稻米已经超脱单纯的食物范畴,成为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符号。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7500年前,在福州闽江下游史前遗址中发现的少量碳化的稻谷颗粒,从此以稻米为核心形成的稻作文化深深烙印在福州人身上。
“我的心分成两瓣,一瓣是爱我生长的国家,一瓣是爱我父母生长的家乡。”出生于福州的爱国华侨郭鹤年如此说,也如此做。
100年前,为了生存,父辈郭钦鉴只身来到马来西亚,用中国人最擅长的方式种植稻米,做大米有关的生意。多年后,作为后人的郭鹤年子承父业,继续将稻米作为事业的起点。
“你是做粮食的,你不能害老百姓,千万不能多赚,你要记得粮食是老百姓用的,不要做奸商。”郭鹤年回忆起母亲时讲到。郭鹤年一直秉持母亲的训导,成就了益海嘉里诚信爱国的品牌形象,倾力打造的益海嘉里,也成为中国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之一。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郭鹤年以独具智慧的商业眼光,率先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大陆市场,积极与中国大陆开展经贸合作,将投资的重点放在了中国的第三产业和粮油业。
现如今郭鹤年的侄子郭孔丰延续前辈们诚信爱国的传统,让中国的稻米事业走向了国际,短短几年时间,郭孔丰领导益海嘉里集团成功跻身全球财富500强、国际粮企前三甲,全力打造的金龙鱼、口福、胡姬花等国内著名品牌深入人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益海嘉里集团已成为国际知名的粮油加工、贸易商。
随着时代的变迁,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模式不仅是当下全球面临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生态蜕变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的必由之路。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国家将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郭孔丰立足全局、审时度势,认识到益海嘉里水稻循环经济模式与我国粮食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我想这也是我们可以为国家做点事情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就是做好农业生物科技和循环经济,在提供产品的同时,对产业、对社会、对国家有更多的贡献和回报。”郭孔丰曾接受采访时表示。
实践证明,中国的粮油加工产业必须走“转型升级、三产融合、综合利用、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由于传统粗放型水稻加工不仅米糠等副产品没有得到利用,稻壳造成的环境污染一直是难以解决问题。为此,自郭孔丰带领益海嘉里进入水稻加工领域起,十年来累计投入数十亿元用于解决此难题,首创的“水稻循环经济”逐步构建了“精深加工、变废为宝”的全新产业模式。目前,益海嘉里已建成了“订单种植—精深加工—产品名牌化—副产品综合利用—高科技产品研发”的“吃干榨净”产业模式。
益海嘉里将宝贵的粮食资源综合利用、加工增值,带动传统农业和农产品由粗放种植向精准生产转变,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使农业产业定位更准、附加值更高、产业链条更长。
郭孔丰带领益海嘉里人,让一粒稻谷在水稻循环经济中焕发了一生的精彩。这粒稻谷不仅可以化身为品牌大米,还可以衍生出卵磷脂、米糠蜡、谷维素、米硒粉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能发电、可制油、可变身绿色环保的轮胎。
而这项技术不仅保障着国人的饮食所需,和千百年前一样,益海嘉里与稻米共同走向世界,并将先进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带到了国外,让一粒稻米的文明,延续到世界各地,用科技文明提升稻米产量,帮助更多贫困国家解决粮食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